來源:公眾微信號“索倍工程圈”
近一兩年來,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政策文件的積極推動下,PPP的浪潮席卷全國,短期之內推出了多達幾萬億元的投資項目。雖說PPP的提出與推動對我國發展意義重大,然而實施效果如何仍有待檢驗。
物有所值(valuefor money,簡稱VFM)是國外決定是否采用PPP模式建設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決策工具。
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第八、九條規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工作,對部分政府付費或政府補貼項目開展財政承受能力評價;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項目,可進行項目準備。
國家發改委《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指出,為提高工作效率,可會同相關部門建立PPP項目的聯審機制,從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及合規性、PPP模式的適用性、財政承受能力以及價格的合理性等方面,對項目實施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確保“物有所值”。
《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第四條【特許經營條件】實施特許經營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應當具備以下條件:能夠物有所值,即與傳統政府投資模式相比,社會資本參與能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或者有效降低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事實上,PPP項目物有所值評價是從項目性價比是否高,全生命周期來衡量的價格是否最優,經濟、社會效益性價比是否最高三個層面來評估。
世界銀行、歐洲PPP專業中心、英國財政部、澳大利亞基礎設施中心等機構各自在其參考指南或政策框架中提出了一些具體因素。其中有一些普遍關注的共性因素,比如風險管理,按照各自的能力、資源優勢進行最優化的風險分配;基于全壽命周期的成本,項目產出與費用支出比例,資產利用率等。此外,還有一些因素如績效考核和激勵獎懲機制、保持PPP合同的靈活性、適當的競爭機制、鼓勵創新等也分別被不同的機構所看重。
按照能否或是否適宜貨幣化衡量,物有所值的評價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就目前物有所值評價發展來說,定性評價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主要是通過事先設計評價因子與具體問題清單,然后經過回答問題的方式,對項目進行主觀分析和綜合評判。
定量評價則相對客觀,也具有更加明確的步驟和程序,主要是通過對PPP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內政府支出凈成本現值和政府傳統采購模式的凈成本現值(即公共部門比較值,PSC)進行比較然后得出結論。
PSC的確定尤為關鍵。根據國外經驗,PSC一般由基本PSC(包括基本成本和融資成本)、風險承擔成本(包括可轉移風險承擔成本和自留風險承擔成本)、競爭性中立調整值等幾部分構成。其中,基本PSC較為容易計算,風險承擔成本和競爭性中立調整值則較難確定。一方面,風險的分擔比例劃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政府向社會資本方過高或過低地轉移風險都是不合適和不可取的。基本的原則是,不同的風險應該由能夠更加有效控制和管理風險的一方來承擔,而且風險與收益要對等。通常來說,項目的建設運營風險由社會資本承擔,法律、政策風險由政府承擔,而不可抗力風險由雙方分擔。如下圖所示為英國某高速公路可行性階段運量預測風險分擔機制。
另一方面,之所以考慮競爭性調整,是因為傳統政府采購模式下政府往往依托體制機制獲得某些相對優勢,如可以減免稅費、免費或廉價獲取某些資源以及特殊的監管待遇等,因此有必要把這些隱性的成本節約重新加入進來以體現可比性。當然,如果在某些方面體現為相對劣勢,則應該從PSC中抵扣掉,即要考慮隱形成本節約與隱形成本增加。
此外,折現率的選擇(主要包括資本的社會機會成本、社會時間偏好折現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折現率、無風險利率等)對物有所值評價的結果也有很大影響。在實踐中,不同國家傾向于選擇不同的折現率,如英國財政部建議采用社會時間偏好折現率,而澳大利亞基礎設施中心則在政府承擔全部風險的情況下,建議采用無風險利率作為折現率。
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如果公共部門比較值大于全生命周期政府支出凈成本現值,則意味著政府傳統采購模式成本更高,選擇社會資本是劃算的,而且差值越大,則越應該采用PPP模式。反之,亦然。如果出現二者基本接近或相當的情況,也就是說采用PPP模式處于可用可不用的臨界點時,則應該側重定性評價進行選擇。對我國而言,如果從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釋放民間資本活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以及確保民眾盡早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等更大的視角去考量,建議政府應該傾向于采用PPP模式。
但是物有所值的定量評價需要開展大量復雜和耗時耗力的工作,而能否順利開展還取決于是否存在完善齊全的數據庫(如各類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其他基礎資料。進一步說,競爭性中立調整計算過程中政府的體制機制優勢和監管成本更是難以貨幣化和量化。顯然,如果基礎條件不太具備,強行推行定量評價,可能帶來較大誤差,甚至帶來決策錯誤。因此,盡管物有所值定量評價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最近也有不少業內專家呼吁,在實踐中并不符合我國當下階段的國情,應待各方面條件成熟以后,再全面推行定量評價。
且兩大部委對推行PPP項目過程中物有所值評價的規定并不十分嚴格,地方實際操作細則并未出臺,導致雖然目前我國有大量“PPP”項目,但未經實際的VFM論證。近期報道的湖北省香溪長江公路大橋項目順利通過省財政廳、省交通廳組織的“物有所值”專家組投資評價,成為該省首個通過“物有所值”評價的PPP項目。但是“是采用定性還是定量評價?評價內容和標準是什么?具體步驟和程序有哪些?是否考慮多個階段開展評價?如果采用定量評價,如何測算公共部門比較值和確定折現率”等問題并沒有做出詳細說明。
未經VFM評價而強行“拍腦袋”實施的PPP項目并非真正的PPP項目。目前我國資料信息不透明、不公開現狀等并不利于開展VFM評價,但是VFM的意義在于論證項目的可信性與經濟性,焚林而田的行為將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總的來說,我國推進PPP項目的物有所值評價需要有一個逐步完善和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既不可操之過急,也不能知難而退。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借鑒參照國外成熟做法和成功經驗,著手設計我國物有所值評價體系(包括方法、程序、評價因子、評價內容、權重、衡量標準等),同步建立基本數據庫和專業分析平臺,為地方政府具體實施物有所值評價提供指導。地方政府在實施過程中,也要根據地方實際和項目具體情況靈活應用,并把相關資料信息及時上報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