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PPP模式就成為了我國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項目的重要投融資式,發展至今,PPP領域的頂層規劃正在加速完善。
我國PPP行業在項目立項、項目監管和項目執行等方面的專業度都在飛速地提升,同時,這些優化工作也令市場中的PPP項目質量不斷提高,高質量發展的PPP模式也在日漸成熟。
為推動PPP項目規范、高質量開展,促進PPP事業可持續發展,財政部把2017年定位為PPP改革規范發展年,出臺了一系列規范地方融資平臺、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和PPP管理的文件,指出了亂象,劃出了紅線,重申了規矩。
2017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財辦金〔2017〕92號),進一步規范PPP項目運作,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風險增量。
2018年是PPP模式規范發展關鍵年,目前全國開展PPP項目庫集中清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各地累計清理退庫項目1695個,涉及投資額1.8萬億元;需要整改項目2005個,涉及投資額3.1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清理的項目中,14個PPP項目涉嫌違法違規舉債擔保,未按規定開展“兩個論證”的217個。
而隨著PPP項目清理結束,國內PPP項目投資開始回歸正常軌道,迎來新一輪投資增長,多地相繼出臺新政策推進PPP項目發展。
日前,安徽、江蘇、陜西、河南等地接連出臺了新一輪促進PPP項目發展的政策,重點推進PPP項目的規范管理,并為民間投資參與PPP項目提供更大的便利。
與此同時,財政承受能力10%是一條硬性約束的紅線,監管部門對PPP入庫項目的支出責任將不斷強化。
日前,財政部金融司發布“PPP項目財政承受能力匯總分析報告”。根據報告總體來看,財承10%的限額有力控制了各地PPP項目的數量、規模,但部分市縣支出責任已超出限額,需引起警惕。下一步,將加快建立PPP項目財政支出責任監測預警體系,對超過10%限額的地區暫停新項目入庫。
地方層面,江蘇省財政廳日前發布通知,對全省10個市縣部署開展PPP財政支出責任檢查;云南省財政廳發布辦法,強化財政承受能力論證10%“紅線”的硬性約束,推進PPP項目規范實施。
財政部PPP專家庫專家唐川表示,客觀評估財政承受能力對于PPP項目和政府方、社會資本方而言都是控制風險的有力手段之一。
然而,長期以來,各地地方政府并沒有嚴格執行“10%紅線”的要求,甚至通過同期推出多個項目,抬高未來財政支出預期等伎倆繞開此項管制。未來“10%紅線”控制措施將會極為嚴格地執行。
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劉昆表示,未來PPP項目發展將會更加注重質量提升,對于PPP項目規范方面的政策和法律層面的頂層設計會加速推進,進一步出臺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并推進信息公開,促進市場更加透明。
近年來,我國PPP項目累計投資額超過18萬億元,形成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PPP市場。但同時,一些亂象不斷冒頭,重建設輕運營、明股實債等問題時有發生。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連續發布政策,規范PPP項目。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王毅在2017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指出,這些不規范的現象有地方政府、社會資本、中介組織以及配套政策四方面的原因。其一,有些地方政府過于重視融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而輕視長效機制的塑造;其二,社會資本方面,注重短期利益而輕視長期運營,“項目建好就拿錢、項目落地就走人”。
其三,中介組織方面,PPP剛剛起步,中介組織經驗不足,對PPP相關法律、制度、稅收等還在逐步熟悉的過程當中,“在干中學、邊干邊學”;其四,配套政策方面,上位法仍然缺失,社會資本方的選擇方式、免于二次招標的前置程序等,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缺乏更高層面法律法規依據。
從中可以看出,中介組織就是PPP項目的相關服務單位,比如PPP工程咨詢公司。這對工程咨詢公司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中央財經大學最新發布的中國PPP藍皮書顯示,之前PPP模式的快速擴張已經開始偏離宏觀經濟的發展要求。在繼續推廣PPP模式的同時,應該強調規范發展。未來幾年,PPP模式將進入規制階段,PPP模式發展將由“重數量”逐漸轉變為“重質量”。
從“重量”到“重質”,這種情況下,對于具有高服務水平的PPP工程咨詢企業來說,將是一個大的風口。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品牌咨詢企業將能借此機會,迎來企業發展良機。